自2004年夏季开始,全国高考命题形式出现了许多的变化,特别是一些地区开始了分省命题,这样在统一的考试范围和能力要求下,使命题有了多样化的可能。但是因为分省命题依然要执行统一的考试范围和命题的方向,所以近年来强调以现实问题立意,以重大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事件作为切入点的试题命制方式将依然是2005年高考的命题原则。
当然,也有一些重要的变化值得我们关注:比如,教育部考试中心在考试大纲的制定和考试能力的设计上均进行了一些大的变化。重新修订了考试范围,对能力层次作了更为具体的说明,因而对于2005年综合能力命题思路来说,哪些方面是稳定的?哪些方面是变化的?哪些方面可能会出现创新?作一简要分析。
一、稳定
(一)从知识来看,不追求知识覆盖率,尊重教学大纲,立足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突出考查学科主干知识,即可再生知识,与大学继续学习衔接较紧的知识,终生必备的知识,考查思维变化的知识。
(二)从能力来看,强调理解、判断、归纳、推理应用,突出考查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论证的能力。
(三)从选材的主题来看,倡导“经济繁荣、生态安全、社会公正”的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导向,突出考查与我国经济建设息息相关的能源、交通、环境、资源、科技、对外贸易、农业产业调整、区域经济发展和关注人文素养的人文精神。
(四)从命题角度来看,重视情景的设置,重视年度中发生的重大时事政治问题,注重学科内知识的综合和学科之间知识平滑衔接,突出社会热点问题的隐性介入,以史为鉴,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强调运用学生能够感悟、体验的微观材料考查经济、生活、社会现象中的大道理和社会热门话题。强调用时代语言去组织答案。重视从古文中阐发哲理,将古文题和现实问题结合,设计“与时俱进”的题目,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二、变化
(一)考试能力设计上的变化
能力要求
获取和组织信息 |
获取试题提供的信息和有关资料,明确试题要求和考查意图。 |
确定信息资料的有效内容和价值层次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整合。 |
组织本学科和相邻学科的有关信息,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 |
再认和运用知识 |
理解试题呈现的形式和内容,并与所学知识取得正确的联系。 |
准确地调用相关知识和有关信息,认识和说明问题。 |
运用学科和相邻学科的知识,说明综合性信息所包含的问题。 |
描述和阐释事物 |
正确表述事物的现象,准确解释事物的特征。 |
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结合材料,对事物进行理性阐释。 |
辩证地、历史地考察事物,对事物进行学科性和跨学科性的描述与阐释,意义完整。 |
论证和探讨问题 |
在论证过程中能够运用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分析方法。 |
在论证过程中观点明确、逻辑严密、层次清晰。 |
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原理、方法论证和探讨事物,在论证中表现探讨的意图,体现创意性思维。 |
(二)考试范围的变化(略)
三、创新
(一)对能力的测试,既不能脱离学科知识,又要要求考生具备社会公共知识,在知识面上拓展。
上海大综合文科考生用41题:小明在公园活动时出于好奇,去抓蜜蜂,被蜇。他生气地说:“蜜蜂真是害人虫,应该打死它。”张老师听到后,对小明说了一段话,使他对蜜蜂的看法和态度有了改变。请你以张老师的身份,写出这段话的要点(这段话的要点可涉及生物、地理、政治学科公共知识):
上海文理大综合文科考生使用2004年3月10日是本市24家公园第一个免费开放日,有人对其中A、B两个公园进行了调查,数据见下表。
A、B公园调查表
公园名称 |
面积 (×104米2) |
餐厅面积 (米2) |
厕所蹲位 (个) |
设计日容量 (万人) |
高峰时段人数 (万人) |
日总人数 (万人) |
A |
125 |
3000 |
100 |
5 |
10 |
20 |
B |
50 |
1500 |
40 |
2 |
3 |
5 |
(1)请以高峰时段人数计算3月10日A公园的游客人均面积、游客人均餐厅面积和每厕所蹲位的服务人数,并填入空格。
游客人均面积:米2/人;
游客均餐厅面积:米2/人;
每厕所蹲位的服务人数:人/个。
(2)根据上述表格,请分析公园免费开放日产生的问题,试举两例,并分析原因。
(3)针对上题列举的一个问题,请你从以下角度各提一项改进措施。
从游客自身的角度:。
从公园管理的角度:。
从政府决策的角度:。
(4)调查中发现,免费开放的公园内,各种塑料袋、水果皮等废弃物随处可见,游客任意践踏草地,少数游客还带着工具去挖野菜,致使不少草坪伤痕累累,为了保护绿地,请你为电视台设计一条公益广告词。
此题命题意图强调运用学生能够感悟、体验的微观材料考查社会公共知识。
(二)在测试能力的同时,注重对考生思维品质和公民道德品质的测试,鼓励考生对当前社会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表现探讨的意图,体现创新性思维品质。
例如上海试卷,4月下旬,上海某居民小区发现“非典”疑似病例,为阻断“非典”传染扩散,政府有关部门依照《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对小区内一栋居民楼实施隔离,要求楼内居民在家接受为期两周的医学观察,同时采取各种措施尽量满足被隔离人员的生活需要。
(1)请运用政治常识的有关知识对上述材料加以分析说明。
(2)假设你的一位同学居住在该居民楼内,他因不能到学校上课而对隔离产生了抵触情绪。现在需要你通过电话说服他安心接受医学观察,请写出你准备劝导他的通话内容要点。
命题立意:此题通过“非典”这一对我国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考查学生运用依法治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教育学生要具有良好的法制意识和道德意识。
(三)综合能力测试在隐含人文性和基本性突出体现时代性和现实性的同时,力求体现开放性和探究性
新一轮课改注重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知识,倡导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知识,这在2004年的高考试题中也有充分的体现。开放性,首先表现在试题更加贴近社会生活,努力做到材料和信息的开放,且试题的开放不仅在形式上,更在于内容上。其次,表现在思路的开放上,重点考查考生的思维过程。再次,表现在情感态度方面。2004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涉及古今中外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社会的方方面面,尤其是主观题的命题不拘泥于教材,着重呈现了开放性和探究性特点,如2004年上海卷“反映20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国历史发展方向的文献”就是典型例证。倡导探究性学习,既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也是近年来高考历史命题的关注点,这在许多题目中都有所体现。由此可见,重视考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引用新材料,创造性地设计问题情景,深入浅出地联系知识,强化开放性、探究性、综合性的学习理念,应该成为高三复习应试阶段的重点。
(四)综合能力测试突出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注重青年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健康的全面提高,加强和改进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弘扬民族精神,提升学生的文化品味,美育素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
“整合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统一”是国家推行课改的重要内容。著名科学家黄祖洽指出:“人类必须和自然和谐相处,才能保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丧失了人文精神,科技的发展并不能带来人类的富裕;但一个科学精神尚不能深入人心的民族,也不可能有发达的人文”。2004年的文综试题依然传承了前些年文综试题的特点,即,在试题中表现出了强烈的人文色彩:人文精神内含着社会关怀,科学能力渗透着人文智慧。如今年的试题中有:文字资料和文物对了解和研究历史的重要作用;奥运话题中涉及了中国的书法篆刻艺术和奥运激发的民族精神;对中国传统艺术讲究的“意境”的认识;在有的试题中还涉及了世界文化遗产(三江并流和丽江古城);儒家学说和兴衰与社会政治的发展关系;西部开发中涉及的地区民族特色;如何正确对待近挫折等等。体现人文关怀的城市规划和工业区位选择等等。
2005年可能在加强和改进对未成年人的道德规范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在艾滋病引发思考问题中形成新的热点。
当然,上海卷测试的群体单一,便于在开放性和探究性方面进行创新,全国卷和分省命题卷测试的群体、文化差异大,在创新方面力度不能象上海卷那样大,但从有利于中学教学支持课程改革出发,小步骤进行创新会有所体现。
四、重点关注的跨学科综合社会热点
(一)都市经济圈
(二)石油、风能等能源问题
(三)中国与欧盟之间的贸易、中法关系
(四)加强宏观调控。东西互动
(五)生态安全。可持续发展。